Thursday, December 30, 2021

林昶佐-一位努力為台灣打拼立法委員


林昶佐(Freddy),現任台灣第九屆立法委員,以及閃靈樂團主與詞曲創作者。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肯定林昶佐的長期努力,在2018年時頒與代表本會最高榮譽的「廖述宗教授紀念獎」的「青年貢獻獎」。除此殊榮之外,林委員更曾獲金曲獎、總統文化獎、歐美、日本搖滾雜誌票選全球最佳主唱等,並長期積極參與人權、環保、文化政策等議題運動。在立委任期間,也大力推動轉型正義。由於其多重身份的特殊性, 及所屬的閃靈樂團原具備的國際知名度,他的參選獲得逾百國際媒體報導,成為當年中央大選最受國際矚目的候選人。他被英國廣播公司(BBC)譽為世界第一位進入國會的重金屬搖滾明星,也被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稱為台灣國會最進步的立委之一。

林昶佐從學生時期就積極參與政治與社會活動,2004年參與李登輝學校青年領袖班,並於 2007年獲任命為二二八基金會董事。 2008年一月宣布卸下閃靈團長一職,加入謝長廷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擔任青年部執行長。 同年到印度達蘭薩拉拜訪達賴喇嘛,隔年在台灣舉辦「西藏自由音樂會」。 2010年林昶佐獲選為「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理事長,推動台灣分會改革,廢除讓台灣國家定位尷尬的國際備忘錄,並在國際會員大會當選為亞太主席代表。

林昶佐在1996年組成重金屬樂團「閃靈」。閃靈的音樂內容以台灣歷史與神話為背景,旋律編寫融合五聲音階與台灣小調、演歌。閃靈的國際巡迴演唱會相當頻繁,常在國際搖滾、流行音樂報章雜誌曝光。 他自1995年開始策劃音樂活動、演唱會、音樂節、音樂國際交流。其參與策劃之野台開唱、大港開唱等活動常配合推動文化相關法案、音樂公共議題。於2005年縣市長選舉過程中,與許多台灣音樂人、策展人共同成立「音樂文化公民聯盟」,要求候選人推出音樂文化相關政策。2007年閃靈將該年的巡迴眼唱會定名為「UNlimited Tour」,藉此讓各國樂迷了解台灣受到聯合國(UN)限制(limit)的不公。因此,當年包括「台灣聯合國協進會」以及「UNTC台 灣加⼊聯合國促進會」等民間組織都邀請閃靈擔任其活動代理人,台灣政府外交機關亦委託閃靈樂團在美國巡迴期間宣達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理念。

閃靈從不避諱表現他們對國際人權、台灣獨立等公共議題的理念,並參與推動相關的社會運動。林昶佐曾發起「Say Yes to Taiwan 台灣魂演唱會」,於「二二八」六十週年參與發起推動轉型正義的「正義無敵音樂會」。並爭取到「西藏自由音樂會」來台舉辦,2009年再次舉辦「西藏自由音樂會」,並獲第四屆「西藏音樂獎」最佳國際藝人獎。

進入國會後,林昶佐仍持續理念,繼續在人權,文化,環保、台灣主權與轉型正義等議題上深耕,並在這方面提出各種進步法案。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也長時間觀察林昶佐在得獎後對台灣政治與其選區的貢獻,例如爭取減稅、公托、社會住宅,或是疫情期間爭取疫情熱區的疫苗、擴大對勞工小型店家的紓困、以及萬華振興的預算等政策,都是可見的政績,林昶佐更代表台灣參加今年美國主辦的民主高峰會,為台灣發聲。這些努力,正是台灣走向世界最需要的原動力!

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鄭麗伶會長暨全體理事


Saturday, December 4, 2021

Members' Publications in December 2021

Monday, November 22, 2021

「反萊豬」公投:萊克多巴胺其實是一個假議題



台灣時間十二月十八日將舉辦四場公投,其中之一,就是「反萊豬」公投。北美台灣人教授協會根據我們學術的專業,反對「反萊豬」公投。我們認為,反萊豬這個議題,本身就是一個政治操作,而且如果該公投通過的話,將會對台美關係造成嚴重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支持反萊豬的陣營一直強調,食用萊豬可能會帶來身體及健康上的傷害,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衛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物専門家委員會(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簡稱JECFA)的研究報告指出,以一個六十公斤的成人來說,如果要食用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肉類製品進而造成對身體的負面影響,必須要長期單日食用超過六公斤含有萊劑的肉、0.67公斤的腎臟、或是一點五公斤的肝臟。換言之,這種數額的單日消費量,正常人是無法達成的。所以,正常的食用含有微量萊克多巴胺的豬肉,並不會對身體造成影響。

目前台灣開放萊豬的進口,在萊克多巴胺的進口標準上,是遵照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 Alimentarius)所訂立出來的標準。這樣的標準與韓國一致,但比日本、加拿大、甚至是美國還要來的嚴格。所以台灣政府在把關國人健康這件事上,其實是比其他國家要來得更為謹慎。既然正常食用含有殘留萊克多巴胺的豬肉並不會導致健康問題,刻意去反對萊豬進口,其目的自然就不是單純的從國人健康作為考量基準,而是在透過政治操弄的手段,來破壞台美關係的穩健發展,以及阻礙台灣與世界接軌。

目前台灣進口萊豬的主要來源地,就是美國。如果反萊豬公投案通過了,這勢必會讓美國認為,台灣人並不想跟美國穩健的維繫雙邊之間的貿易關係,畢竟台美之間的貿易存在有巨額的逆差,美國在與台灣的雙邊貿易上已經吃了虧,最後如果連豬肉出口台灣都受阻,美國會怎麼思考這件事呢?這勢必會造成台美雙邊貿易協定的談判無法順利進展,甚或是讓美國重新思考對台灣的策略。長遠來看,百害無一利。

除此之外,台灣目前已經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而所有CPTPP的會員國,都遵守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所訂立出來的食安進出口標準。如果台灣刻意阻擋萊豬進入台灣,那勢必會讓台灣無法跟CPTPP接軌,阻礙台灣加入CPTPP的機會。換言之,因為被國內反對陣營的操作,而刻意去阻擋萊豬進口台灣,最後只會讓台灣被國際社會孤立,無法尋求奧援。

我們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的成員,長年在美國與加拿大生活,自然也都食用含有萊克多巴胺的豬肉與牛肉。而就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看到任何食用萊豬而導致健康問題的案例。是此,我們建議國人反對「反萊豬」公投,讓台灣可以跟美國與世界在貿易上更進一步接軌。

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鄭麗伶會長暨全體理事


哲人日已遠: 敬弔李應元博士

臺灣極少有政治人物能夠像本會會員李應元博士,服務於不同的位置上,都能得到超越黨派的好評及尊敬。他的辭世,實為臺灣一大損失,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極度的不捨與悲痛。並盼李博士的家屬,特別是他的牽手(也是本會會員)黃月桂博士,節哀保重。

李應元博士留下一個學者參與公共事務, 改造國家社會一個最好的典範。本會許多會員和他都是從學生時代以來相濡以沫的好朋友。大家由關心故鄉,支持民主的窮留學生, 到完成學業,再到成家立業,沒有一時忘卻愛臺灣、為故鄉奉獻的初衷。

勇敢又充滿行動力的應元兄選擇一條既危險又辛苦的路。直到1990年代初期之前,美國的大學校園充斥著不少國民黨的「抓耙仔」, 對留學生的言行通風報信,導致輕則被暴力相向,戳破輪胎,中則護照被吊銷, 有家歸不得, 重則在台因「被車禍」或「被自殺」喪生。風聲鶴唳並沒嚇倒李應元博士,他加入了台獨聯盟,參與創立臺灣學生社, 衝鋒陷陣。從波士頓的哈佛大學,到北卡大學教堂山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後,也收到母校台大公衞系的聘書,但當時臺灣人返回自己的國家,居然還需要「入境簽證」,申請屢屢遭拒。之後應元兄夫妻即同在南達科他大學擔任教授,職位穩定、雙薪收入,一家生活寧靜,是人人求之不可得的機會。李應元博士卻選擇衝撞當時臺灣專制、封閉、獨裁的體制。也是因為他與其他民主前輩的努力與犧牲,最終換得刑法一百條的修正和黑名單的取消。

更令人懷念是李應元博士不畏工作的艱難以及不計個人的權位,為人親切隨和,一心奉獻故鄉,在臺灣政黨對立且充滿權謀算計的環境中,溝通協調能力令人欽佩,足稱與眾不同的典範。2000年政黨輪替之初,他離開立法委員的職務, 授命擔任駐美副代表,擴展民進黨政府於美國政府的溝通管道,並促進臺美人社團協助臺灣擴展外交空間。2002年, 在其民進黨眾同志避之唯恐不及、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銜命參選臺北市長,提出多項自今仍可被視為前瞻性的創新政見,如改建松山機場為綠地,為臺灣本土派守護基本理念。2004年初,在資源匱乏、各方皆不看好的情況下, 籌辦百萬人牽手護臺灣的活動,最終出乎意料的成功,對陳水扁總統連任功不可沒。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期間,不計重病在身以及全球疫情肆虐,出使泰國,盡心、盡意、盡力奉獻自己給所愛的故鄉, 忠於自己的初衷,對臺灣可謂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李應元博士這粒麥子, 雖然已經落到土裡, 但我們確信將生生不息地結出許多新的麥穗。「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應元博士肉體雖已離世,但他的正直爽朗的人格,充滿行動力的精神,將會長存,化為萬縷輕風,護衛臺灣的民主、自由、人權, 為世世代代留下一個美好的典範。

北美洲臺灣人教授協會鄭麗伶會長暨全體理事


芋傳媒: 哲人日已遠:敬弔李應元博士

民報:哲人日已遠:敬弔李應元博士


Sunday, October 31, 2021

2022年第8屆「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公告

宗旨: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NATPA) 藉由「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獎勵並贊助個人或社團,針對台灣重要進行研究並發表論文以紀念廖述宗教授一生對台灣的熱愛與奉獻,並發揚光大廖述宗教授於1980年創立 NATPA 回饋台灣社會的精神

 

研究獎金: 由NATPA「廖述宗教授基金」頒發,每名受獎者獎金為兩千至五千美元,每年總共獎金為一萬美元。研究時間以一年為限,受獎者發表論文後可再申請。

 

資格:此獎金所贊助的議題,包括有關台灣的歷史文化、政治民主,社會公義、經濟與科技,環境與生態、國家主權及安全等。申請學者不限國籍,但要認知台灣人有維護台灣主體性與永續發展等的價

 

徵選辦法:每年11月初公佈徵選辦法。由非營利機構(包括學校或是社團)的個人或者團體提出申請,或者由 NATPA 會員提出申請。申請文件包括「硏究課題綱要與申請金額說明」(最多5頁),支持信函 2 封,及申請者的簡歷(最多10頁),用漢字或者英文書寫皆可,由申請者以電子郵件寄到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召集人的電子郵件地址即可。註:2021年的申請者,可以再次重新申請2022年度的研究獎金。

 

評審辦法: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的11名評審委員,擔任審查工作並選出得獎者名單。

 


日期:


1)申請日期-2021111日到202231日。


2)公佈得獎日期-20224月初公佈得獎者名單。


3)研究獎金有效日期:20228月到隔年7月完成研究報告為止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金」委員會


召集人:李敦厚


電子郵件地址:tunhoule@hsph.harvard.edu


2021年10月31日



2022年第8屆「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公告

宗旨: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NATPA) 藉由「廖述宗教授紀念獎」肯定並獎勵對於台灣的人文、科技、社會或政治有卓越貢獻的個人、團隊或團體,以紀念廖述宗教授一生對台灣的熱愛與奉獻,並發揚光大廖述宗教授於1980年創立NATPA回饋台灣社會的精神。

獎金:本紀念獎由 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基金」每年最多頒發給二名得獎者。這個紀念獎分成兩組:(A)「長期貢獻獎」一名,獎金一萬美元;(B)「青年貢獻奨」一名,獎金一萬美元。

資格:此獎項的主要精神,在於(A)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B)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的海內外台灣人。被提名者必須有維護台灣主權,追求社會公義,捍衛民主人權,發揚台灣文化,或致力於台灣永續發展的具體作為與記錄,足以彰顯台灣人精神,作為社會之典範。

徵選辦法:每年11月初公佈徵選辦法。由有關院校或社團推薦,或者由 NATPA 會員推薦。推薦文件包括: 由推薦者寫的推薦信一封,加上由三位不同的人寫的推薦信三封,及被推薦者的簡歷(最多20頁),用漢字或者英文書寫皆可,由推薦者以電子郵件一齊寄到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奬」委員會召集人電子郵件地址即可。被推薦者的文件,自動保留在徵選名單裡,繼續被評審的有效期限是三年。如果沒有被選上,三年之後,可以再度重新被推薦屬於(A)「長期貢獻奬」或是(B)「青年貢獻奨」。

評審辦法:由 NATPA 「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委員會的11名評審委員,擔任審查工作並選出得獎者名單。這兩組獎項,「長期貢獻奬」或是「青年貢獻奨」,是分開評審並選出得獎者名單。


日期:

1)推薦日期- 2021年11月1日到2022年3月1日。

(2)公佈得獎日期- 2022年4月公佈得獎者名單。

(3)頒獎日期:2022年7-8月 NATPA 年會期間。


NATPA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委員會

召集人:黃界清

電子郵件地址:jechin.han@gmail.com

2021年10月31日

 

Tuesday, October 12, 2021

NATPA廖述宗教授紀念獎歷屆得獎者名單

 

廖述宗教授紀念獎

2015年第1屆 

史明先生: 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他的著作「台灣人四百年史」,不但是第一部以台灣人的立場所寫的台灣人拓荒史,也是台灣人台灣民族追求獨立運動的啟蒙導師,對於台灣人追求自由民主,影響深遠。 

黃國昌教授:肯定他「有潛力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他是「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精神領袖之一,協助擋下黑箱服貿協議,對於台灣未來民主改革運動,影響深遠,持續推動公投法的補正與罷免法的修正,運動仍持續進行中。 


2016年第2屆 

彭明敏教授: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他於1964年與其學生謝聰敏與魏廷朝共同起䓍的「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主張「制定新憲法,建立新國家,加入聯合國」,對於台灣人追求自由民主獨立,影響深遠,至今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向。 

陳永興醫師: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他於80年代無畏國民黨白色恐怖的威脅,與鄭南榕等人組織了「二二八和平日促進會」,啟開了228事件平反的序幕。長期以來除了在自己的專業上造服社會,更對台灣的文化人權與民主做出卓越貢獻。 
 

2017年第3屆 

林媽利醫師:肯定她「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她對血液研究及台灣血液政策做出重大貢獻,並以科學方法推論出新的人類遷徙途徑,她研究發現台灣閩客族群當中,85%有原住民血統,導正台灣人對自己祖先與血緣的認知,有助台灣人的國族認同。 

鍾逸人先生: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1947年二二八發生時,他是「二七部隊」的領導者之一。他長期獻身於台灣人自救運動,並在文學上耕耘,1988年出版親自參與回憶錄《辛酸六十年》,為二二八歷史寫下見證,啟蒙後進,促進台灣人的覺醒。 


2018年第4屆 

高俊明牧師「長期貢獻奬」: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他一生追求社會公義,捍衛民主人權,在擔任台灣長老教會總幹事任內,於1977年發表「人權宣言」主張建立台灣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對於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影響深遠,至今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向。 

林昶佐立委「青年貢獻奨」:肯定他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他從學生時期就積極參與政治與社會活動,是重金屬搖滾明星,「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領袖之一,創組新政黨「時代力量」,在立委期間推動轉型正義,國際人權,台灣獨立等公共議題,並繼續參與相關的社會運動。 


2019年第5屆 

林義雄先生「長期貢獻奬」: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1979年12月10日高雄美麗島事件後,1980年2月28日發生林家祖孫滅門血案,驚醒震痛整個台灣社會,對於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的民主運動,影響深遠。他一生追求社會公義,捍衛民主人權,提升文化教育,主張核四公投人民作主,至今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向。 

二二八共生音樂節團隊「青年貢獻奨」:肯定他們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自2013年由一群關心台灣歷史的跨校學生發起,發揮青年學生的創意,紀念與傳承對二二八事件的記憶。每年號召上萬名年輕人聚集,每年推出新的活動主題,以團隊合作的精神來擴大參與,凝聚台灣共識,現已是台灣規模最大的民間二二八紀念活動。 


2020年第6屆 

陳師孟先生「長期貢獻奬」: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從1991年抗議清大的「獨台會案」開始,到擔任廢除刑法一百條的「100行動聯盟」召集人,1992年擔任民進黨的秘書長,加入「外省人台灣獨立促進會」,最後開辦「綠逗工作室」,長期支持民主,人權,和正義的「台獨」,期待經過「正名、制憲」與「國家正常化」,來建立台灣人的台灣國,至今仍是台灣永續發展的方向。 

蕭美琴「青年貢獻奨」:肯定她長期為台灣做出重大貢獻。從25歲擔任「民主進步黨國際部副主任」,二十年來,為台灣爭取在國際組織中的活動空間,曾經擔任「亞洲自由民主聯盟」秘書長,當選「國際自由聯盟」副主席,擔任立委期間,默默在花蓮耕耘,積極推動人權相關議題法案,為台灣的主體性及民主人權發展做出重大的貢獻,是台美年輕人返鄉投入台灣政治改革的典範。 
 

2021年第7屆 

曾道雄教授「長期貢獻奬」:肯定他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素有「台灣聲樂之父」與「台灣歌劇教父」之美名,從事編劇、作曲、演出、講學、獻音樂教育四十餘年,培訓無數音樂人才。他秉持對鄉土的熱愛與自由民主的堅持,從不向威權服膺歌頌,透過音樂與教育,帶領無數台灣年輕人從音樂中領略展現對土地、對自由的鍾愛。更以豐厚的音樂素養與台灣人廣闊好義的胸懷,活躍於國際樂壇,積極從事公益活動,讓世界看見台灣。 

罷韓四君子「青年貢獻奨」:肯定他們有濳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2019年11月,WeCare高雄發起人尹立老師 ,結合時任台灣基進新聞輿情部副主任張博洋、前高雄氣爆自救會會長陳冠榮醫師、加上公民割草行動發言人李佾潔醫師組成「罷韓四君子」,並宣揚罷韓理念和行動,激勵台灣人追求社會公義和致力於台灣永續發展。「罷韓」案創下地方自治史上直轄市長罷免先例,寫下相當成功且具有歷史意義的公民罷免運動。 


2022年第8屆 

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長期貢獻獎」:肯定長期耕耘並對台灣有卓越貢獻。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成立於2007年12月,在一群長期關注民主與人權的朋友集結下成立,是台灣少數專以推動轉型正義工作為職志的民間團體。真促會代表著台灣追求獨立自主與民主的一股精神,歷經十多年的傳承,結合多個民主世代的堅持與信念,不畏艱難長期默默耕耘,以微博的民間力量,深化轉型正義於社會各個角落,己經在轉型正義的各個層面完成標竿性質的成績。真促會堅持理念,一點一滴實踐而走一條罕見人跡的路徑,卻又是一條通往台灣下一個百年追求的道路,這樣的精神與奉獻值得支持鼓勵。

陳柏惟「青年貢獻獎」:肯定有潛力為臺灣做出重大貢獻。2020年在各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台灣基進黨籍的陳柏惟異軍突起,在中國國民黨長期把持的台中市第二選區插上了台派本土的旗幟,當選為第十屆立法委員,加入國防外交委員會,堅持台灣主體意識路線。年僅三十六歲的陳柏惟在4年內投入選舉5次(議員、立委、罷免、公投、補選),每次都全力以赴堅持初心,一路走來追求台灣國家起造的理念,走在實踐的第一線。陳柏惟扛起的是一種堅定本土的台灣傲骨和國家打造的精神,鼓舞了年輕世代為台灣付出,同時鼓舞更多人團結同行,成為台灣年輕人的最佳示範。

 


 

NATPA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歷屆得獎者名單


廖述宗教授研究獎

2015年第一屆 

張庭寧教授的研究主題為: 「蔡英文:一位台灣民主的領導者」;探討蔡博士這位白手起家政治人物的生涯和政治理念,也是現任民進黨黨主席以及2012年和2016年的總統候選人。

彭琳淞先生的研究課題是:「為誰而戰? 二戰結束前後台灣人日軍、國軍與解放軍之研究」; 試圖透過二戰結束前後,此時代背景下出現於不同戰場上這些台灣子弟戰士們的生命歷程,以呈現台灣人特殊的歷史處境。 


2016年第二屆 

郭忠豪博士目前在伊利諾伊大學Urban-Champaign分校東亞研究系所擔任客座助理教授。由今年9月起,他將成為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客座助理教授。郭博士的獲獎研究題目為「當漢人遇到平埔族:十七世紀以降到清中葉台灣族群的飲食變遷與文化認同」。 


2017年第三屆           

Ms. Yun-Wen Chan (詹允文)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sconsin. Her research project is about “Engaging Taiwanese Youth in Controversial Environmental Issues Discussions”. She is interested in exploring how middle school students conceptualize their roles as environmental citizens at different learning stages.  

Ms. Jasmine Yu-Hsing Chen  (陳幼馨)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Wisconsin. The title of her research project is “Traditional Opera in Film: Changes in Sense of ‘Homeland’ and National Identity from Huangmeidiao Films to Taiwan New Cinema”. 

Dr. Han-Jung Ko (柯涵容)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amily Studies (Speciality: Gerontology) i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Environmental Studies, Central Michigan University, Mt. Pleasant, Michigan. The title of her research project is “Making Sense of the Blacklist Experiences among Older Taiwanese Americans”. 

Mr. Jie Yu (余杰), a Chinese dissident with a Master’s degree i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who received political asylum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2012, is a writer, historian, political commentator and human right activist. The title of his book project is “Taiwan Democratization Map Series, Volume IV”. 


2018年第四屆 

張儀君博士 (Dr. I-Chun Catherine Chang) 於2015年自明尼蘇達州立大學明尼亞波利斯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她從2015年起在明尼蘇達州聖保羅麥卡萊斯特學院 (Macalester College) 擔任地理系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題目是《錢怎麼來?台灣智慧生態都市發展策略的資金結構與金融化》。 

施芳瓏博士(Dr. Fang-Long Shih)於2005年自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獲得博士學位。2006年她於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擔任主席開辦一系列的「倫敦台灣學術講座」。她並在2009年起,擔倫敦政經學院台灣研究計畫室主任。施博士還曾在LSE亞洲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2003-2015),並任教「比較觀點看臺灣」的課程(2009-2012年)。她的研究題目是《台灣白色恐怖的追求政治:在解嚴後的第三個十年,鹿窟事件該如何被放置在適當的地方去追憶?》。 


2019年第5屆 

周馥儀博士於國立台灣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她的研究重點是戰後的台灣歷史。在擔任台灣彰化縣文化局局長之前,自2009年至2018年擔任賴和文教基金會的執行長。周博士的研究課題是「民主化後台灣地方派系的發展與經營」。 

朱真一博士於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科畢業之後,在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獲得博士學位。在成為名譽教授之前,他曾在聖路易斯大學醫學院和SSM Health Cardinal Gelnnon兒童醫院服務31年。他的研究題目是「探討登革熱歷史,學術不端,利益衝突及客家台灣文化」。 

何明修博士在國立台灣大學取得學士和博士學位。自2009年起擔任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並於2018年至2019年擔任哈佛燕京學社的訪問學者。他的研究重點是社會運動、勞動社會學、和環境社會學。他的研究題目是「太陽花的力量:探討草根參與者的内心圖像」。 

蘇瑤崇博士在日本京都京都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台灣靜宜大學教授。他的研究專長包括戰後台灣歷史、228事件、和喬治克爾的收藏。他的研究課題題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對台的政策」。 


2020年第6屆 

Mr. Chong-You Huang (黃崇祐) is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College of Education,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e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 in political science from the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of Taiwan and his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interest focuses on public policy. Mr. Huang’s research topic is “Transitional Justice Model of the Party Assets in Taiwan” (臺灣的黨產轉型正義模式). 

Dr. Yuru Hung (aka Ikujo Ko) (洪郁如) has served as Professor, Graduate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Hitotsubashi University, Japan since 2011.  Her research fields include Taiwan studies, Japan-Taiwan relationships, and Gender.  Dr. Hung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in law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both her master’s degree and her Ph.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Her research topic is “Oral History of the Pre-war Generation Taiwanese American” (戰前世代台灣人的戰後史:以台美人為中心). 

Ms. Ruo-Fan Liu (劉若凡) is a Ph.D. candidate in sociology at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She received both her bachelor’s degree and master’s degree in sociology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inequality and life course, ethnography and mixed methods and East Asia studies. Her research topic is “Diverging Destinies: Score Ladders, College Choices, and Social Inequality in Taiwan.” (分歧的命運:學生升學策略、分數階梯與社會不平等). 


2021年第7屆 

Ms. Szu-Chin Chih (池思親) received her BA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is a PhD candidate at UC San Diego. Ms. Chih’s research topic is “Shaping the Cultural Memory of Contemporary Taiwan: A Study of the Conservation, Restoration, and Exhibition of Taiwanese Paintings and Films” (當代台灣文化記憶重塑:臺灣繪畫與電影之保存、修復、展演研究).

Dr. Jen-Yih Chu (朱真一) received his MD from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PhD from UC Berkeley. He is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St. Louis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 and one of the 2019 recipients of this award. His research topic is “Probing Academic Fraud and Promoting Taiwanese Culture” (探討學術不端及推廣台灣文化). 

Dr. Isabelle Cheng received her PhD in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from University of London, UK and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East Asi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t School of Area Studies, History, Politics and Literatur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 Her research topic is “Facing Up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in the Wak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Migrant Workers, Women and Children in Taiwan and Beyond” (疫情下的永續發展目標:台灣與全球移工、女性及兒童的不平等處境). 

Ms. Li-Hsiang Huang (黃莉翔) received her Master of Music from Detmold University of Music, Germany and EMBA from the College of Management,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She is the CEO of Taiwan Creative & Care Association and a part-time faculty member in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Soochow University, Taiwan. Her research topic is “Performing Arts Administration and Streaming after COVID-19” (探索疫情後表演藝術管理與串流趨勢新思維). 

Dr. Jason Lim (林捷勝) received his PhD in History & Asian Studi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 He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Asian History at School of Humanities & Social Inquiry, Faculty of the Art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of the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 His research topic is "Taiwan and Emerging Southeast Countries: Relations with Malaysia, Singapore and South Vietnam, 1955-1975" (1955年至1975年臺灣與新興東南亞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與南越的外交關係). 

Dr. Chi-Ting Peng (彭琪庭) received her Ph.D. in modern US History from UC Santa Barbara and will soon join the Wilson Center of Washington D.C. as a Visiting Research Fellow. Her research topic is “Donald M. Fraser and Overseas Taiwanese Human Rights Advocacy Campaign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70s” (美國國會眾議員 Donald M. Fraser與1970年代海外台灣人權倡議運動). 


2022年第8屆 

陳冠銘 (Kuan-Ming Chen) 博士,台灣大學學士、芝加哥大學碩士及博士,現為美國麻州劍橋國家經濟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陳博士將於2022年8月1日起成為台灣大學經濟系的助理教授。他提出的研究題目是《臺灣高齡經濟安全網現況與人口結構轉變展望》。

陳昱齊 (Yu-Chi Chen) 先生,台灣大學學士,政治大學碩士,現為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他提出的研究計劃為 《大法官解釋與白色恐怖政治案件》。

普麟 (Lin Pu) 先生,台灣政治大學學士,台灣大學碩士,目前在美國杜蘭大學政治學系攻讀博士。他的研究題目是《鎮壓與滲透: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國民黨情治機關》。

曾齡儀 (Lin-Yi Tseng) 博士,國立台灣大學學士,日本東京大學碩士,紐約市立大學博士,現任台灣臺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她的研究課題是《醫療的現代性: 近代台灣大稻埕的西醫發展史》。

吃果籽 拜樹頭 ─ 廖述宗的人生回憶


口述:廖述宗  |  整理編寫:莊家穎  |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2012年5月出版



漫步走在芝加哥大學綠樹成蔭的優雅校園,聆聽 著 遠處傳來的悠揚鐘聲,情感豐富洋溢的我,內心感到無窮的喜悅與滿足。回首過去看 似漫長的八十年載,有五十五 年的歲月,我的足跡就如此來來回回地踏遍這片草地,而我的思緒也恣意地飄盪、馳騁在這座自由的學術殿堂。


台語有句俗語:「食果籽,拜樹頭。」叫人要知恩報 本,懂得飲水思源。我雖然大半人生都在美國渡過,但是從未忘卻自己的根本,也從未忘記要回饋讓我生於斯、長於 斯的故鄉──台灣。我畢生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希望台灣能成為一個獨立、民主、進 步、有品質、有尊嚴的國家,而我所做的一切,就是竭盡所能地將所學與所有付諸於科學研究與民主運動,藉此將所有熱情與心力奉獻給台灣。我一生所重視的,只有兩個信念:一是科學研究 在於創造全體人類之福址,二是知識份子應該秉持良知,為故鄉作出 最大的貢獻;我深信這是學者「食果籽,拜樹頭」的責任。小女兒慈卿知道我以「食果籽,拜樹頭」作為人生重要圭臬,特地在數年前的父親節以此俗語為主題,採撕貼的方式製作了一張父親節卡片,本書的封底即以此為背景,向讀者確切表達我的意念。


在為科學研究與台灣人權奮鬥打拼的路途上,我意外獲得許多驚喜,就如同許多在美國的台灣人學者,我們的生命樂章因為對於科學與民主的信仰,變得多采多姿與饒富意義。我能夠如此義無反顧地朝著理想邁進,在學術上專心地研究、探索,在政治上堅定地參與、關切,最該感謝的,是與我牽手一輩子的內人淑卿,以及我親愛的女兒們慈瑛(Jane)、慈芬(Tzufen)、慈明(Tzuming)、 與慈卿(May)。她們給我無盡的理解、包容與支持,讓我總是能拚命往前,毫無後顧之憂;她們還給我一個充滿 愛的家庭 ,讓我在精疲力竭之餘,總得到最溫暖的擁抱與安慰。


雖然我表面上總是顯得冷靜沈著,但是幻想 (fantasy)、愛情(love)、熱情( passion)與感性(sensitivity)這些需要長時間才能領悟與體會的情感,豐沛地充斥在我的心裡。也許是從小接受日式教育的關係,抑或是長期接觸科學訓練的關係,我必須小心翼翼的掩飾、壓抑這些情緒,才能在研究的領域、台灣事務與生活的待人接物上 ,確實以理性思考、計畫與執行各種任務。我珍惜一個 人獨處的時刻,如此在悲傷時可以盡情流淚,在歡喜時可 以雀躍歡呼。


這輩子讓我最痛徹心扉的,是父母的離去。父親在 1976年辭世,由於「黑名單」的重重阻撓,讓我無法即刻返鄉送終。母親在1989年過世,正是我代表「北美洲台灣 人教授協會」(NATPA)在南部觀察台灣縣市長議員選舉時,由於選情的告急與行程的緊迫, 最後選擇留在南部與同仁繼續行動。我常在家人就寢後,一人獨自坐在書房裡悲慟流淚 ,感嘆氣憤自己沒能盡到最後的孝道。


當然,我也有琳瑯滿目令我開心到手舞足蹈的快樂回憶。娶到內人淑卿,我才真正了解到何謂幸運與幸福; 我們與四位貼心的女兒一起創造了美好的家庭,讓我心 滿意足 ;如今,還有兩位可愛的小孫女Leila與Cailin喜歡在我們兩老身邊嬉戲圍繞,能夠擁有如此恩典,更是教我夫復何求。


在科學方面,我很幸運的藉由一次臨時起意的拜訪, 就可以不用透過申請程序而在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也是在此時此地遇到我的另一半!)。一進芝大就是一輩子,我欣賞喜愛芝大自由的學術風氣,我在這裡可以盡情揮灑, 開創自己的一片天。五十五年 前我進來芝大所秉持的初衷,至今未曾改變,我認為基礎研究為應用科學的基石, 因此也一直把重心放在基礎研究。以此為準則下,我快樂熱衷地研究疾病發生的原因與治療的方法,也喜歡花時間與病患溝通討論,因而很幸運的發表不少卓越的「發見」( discovery)。我認為科學上的「discovery」應該翻譯成「發見」,而非「發現」,因 為科學的起點,是用雙眼觀察事物的變化,再將不同於以往的現象,小心求證繼而公諸於世,因此達成一項嶄新的「發見」。我由衷地希望我的「發見」能對人類的健康有所助益,也希望這些「發見」能被台灣生物科技產業應用與發展,那將會是讓我最樂不可支的結果。


在台灣民主的議題上,1983年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人民自決案」、1990年國是會議通過台灣人民直選總統、1996 年台灣人民第一次直選總統與2000年政治變天阿扁當選台灣總統,都讓我感到興奮與欣慰。


當我還是芝大的研究生,甚至是畢業後擔任研究員時,我的收入其實並不足以同時應付家庭的開銷與台灣學生會的活動,更別說援助其他關於台灣的事務。幸好,淑卿毅然決定外出工作,接起翻譯的工作。她成為一名優秀的翻譯員,收入超過我擔任研究員的薪水,不但分擔了家庭支出,更支援了許多與台灣相關的重要活動,其中除了校內的學生會活動,還包括我在海內外參與的各種政治事務。淑卿為家庭與台灣全心全意的付出 ,讓我一輩子疼惜與感恩。


在協助台灣邁向民主的路途上,我亦獲得無數台灣人民有形與無形的大力相助。 1970年代,早在「北美洲台灣人 教授協會」創會之前,我就曾收到各界的捐款,支持各類人道救援與民主運動。許多人匿名捐款,我以「慈淵基金」稱呼這些款項,這名稱來自我善良仁慈的外公「林慈」,在哈佛大學的文件上,我簽下擔任「慈淵基金」的經手人。


1980年「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成立,我被選為第一 屆會長,擔任會長時,我以慈淵基金支付協會的所有花費與活動。自1983年起,顏永財博士與其夫人莊和子定期慷慨捐款,我也建議他們將捐助款項納入慈淵基金,這對夫婦至今已通過無數管道,支持救援各種台灣的民主活動。 「慈淵基金」最主要的行動之一,是搭援假釋出獄的林義雄先生負笈美國哈佛大學深造。


此外,李華林與張雅美夫婦、李雅彥與葉錦如夫婦也相繼捐款,輔助協會參與與台灣相關的各類活動。活動不僅僅限於政治範疇,還包括文化、藝術等領域。協會曾使用 「李雅彥基金」舉辦蕭泰然先生的音樂會、贊助其出版音樂專集「台灣人的詩篇」。我也曾接下「Taiwan Culture Committee of a Taiwanese Organization」主席一職,協助出版例如《台灣文化》(Taiwan Culture)等刊物。


早期就有許多朋友與學生建議我將一生的故事寫成一 本書,我知道完成一本自傳需要投入龐大的時間與精神, 而我沒有額外的心思與餘力放在科學研究與台灣民主事務之外,再者,我覺得人生的目的,在於過程中自己獲得了什 麼啟發、對人類造成了什麼貢 獻,並不在於留下了什麼殊 榮與光環,所以我不覺得自吹自擂將自己的故事集結成冊, 究竟有何必要性。


直到2005年資深記者兼作家的楊遠薰小姐與我連繫,表明將簡明扼要地撰寫多位台灣人在美國奮鬥的短篇故事,我才答應她的採訪。在楊小姐兩天細心的訪談中,許多埋藏在我記憶深處的模糊記憶逐漸鮮明,這時我才驚覺,自己年邁的腦袋裡,的確堆藏了不少值得分享的故事。隨著楊小姐《北美洲台灣人的故事》的出版,家人與朋友更加鼓勵我將自己的故事寫下。起初我並沒有積極行事,讓回憶成為一本自傳,只是希望腦袋裡的這些記憶能夠實際地在電腦裡歸檔,再加上我個人並不擅長書寫漢字與以漢語溝通,所以就算台灣有出版社願意派人來採訪,我仍是猶豫不決不知該接受還是婉拒,而寫書這個計畫也就一直耽擱著。


2010年,住在芝加哥的楊美玲小姐,熱心地為我展開這項我認為頗為艱鉅的任務。 我斷斷續續用英文寫下過去的回憶,連同曾經發表的講稿與文章,一股腦兒全寄給她, 而她也用心逐一將這些文章翻譯成中文,使得這本書 有了些微的雛形。


2011年,曾在芝加哥大學「明美癌症研究中心」工作的莊家穎小姐接起了這項撰寫的工作。從芝加哥搬到加州的她,除了積極地將我的人生故事一片片的拼湊完整, 也花 了許多時間與精力搜尋書中所有歷史背景,更不厭其煩地與我通信校稿,讓這本自傳終 於在2012年初得以 完成。


承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吳樹民副董事長的全力支持,本書才得以出版,希望我的故事能對後輩帶來些 許啟發。在此也特別感謝張炎憲秘書長與曾秋美秘書,他們費心又熱誠地協助文章與照片的編排,讓本書得以面世。


回首過往,值得回味與分享的故事,似乎如紀錄片般不停地閃入腦海,而曾經參與及豐富這些回憶的人事物, 更是數不勝數。我由衷感謝的,除了共事的人員、陪伴我的家人,還有無數海內外幫助我、支持我的朋友。我無法在本書中呈現所有的過往,只能擷取部分印象較為深刻的事件、捨棄其它等同關鍵的片段,與讀者共勉。


廖述宗

Sunday, August 1, 2021

Joint Statement for Taiwan's Membership in WHO 本會對台灣參與WHO聯合聲明


Dr.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                                                                            

Director-General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venue Appia 20

1211 Geneva, Switzerland


Dear Dr. Tedros,

I hope this letter finds you well. We are the Presidents of three Taiwanese-American organizations, the 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 the North American Taiwa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NATMA), and the 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 (NATPA).

We welcome the recent decision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to initiate a public discussion on Taiwan’s participation, after months of silence and your Assistant Director-General Bruce Aylward’s infamous performance during an interview. We sincerely hope your statement this March 29th can serve as the driving engine for Taiwan’s full participation in the global health body.

As concerning civil organizations, we however are not convinced of WHO’s statement that “the question of Taiwanese membership in WHO is up to WHO Member States, not WHO staff.” The WHO’s chief executive agency, the Secretariat, has been unilaterally denying Taiwan’s observer status and membership by distorting the meeting agenda of past annual Assembly. In other words, your WHO staff have been deciding Taiwan’s membership application on behalf of Member States.  

Taiwan’s participation beyond the annual Assembly is also arbitrarily determined by the Secretariat. Of all the 187 technical meetings Taiwan has applied to attend since 2009, only 30% of them were approved by your staff. When the WHO Secretariat has the full authority to invite Taiwan to join, it fails to do so.  

Most importantly, we argue that Taiwan’s public health is not a subject to be decided by the WHO Secretariat, nor by the Member States. Human rights of 23.5 million Taiwanese people should not be put up for a vote. Discriminating Taiwan also gravely violates the WHO Constitution, which states: “the enjoyment of the highest attainable standard of health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rights of every human being without distinction of race, religion, political belief, economic or social condition.”

Ultimately, we believe that only by correcting WHO’s past unjust practices could we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health for all,” especially when Taiwan is a country to give more than to receive. It is in the interests of your WHO and the global community to have a seamless public health network. The failure to listen and share Taiwan’s early warning about the new coronavirus on December 31st last year has cost thousands of lives. We shall not repeat this history again.   


Sincerely,


Minze Chien, Ph.D., President, FAPA   

PoFu Hsieh, D.D.S., President, NATMA                          

Bill Wu, Pharm.D., President, NAT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