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寫於1990 年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英文名稱「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簡稱「NATPA」,創立目標是關懷台灣的民主與福祉、為台灣發聲。「NATPA」於1980年正式成立,這是海外台灣人最早成立的組織之一,在此之前,台灣人社團只零星分佈在美國各地,也因私下政治活動並不合法的緣由,各種會議的討論只能秘密進行,動員參與的人數也備受限制,而各地專業人士也未曾被集結串連在一起。「NATPA」是第一個利用民主投票選出組織領導人的台灣人組織,我是創會元老之一,也是創會後首任會長。
「NATPA」的創立,可以追溯到1975年。當年10月的一個晚上,幾個任教於中西部的台灣人教授在寒舍聚會,我們討論台灣政局、社會狀況、中美建交和台灣前途等問題。大家談到,應當組成一個結合在北美洲台灣人學者及專業人員的組織,相互交流,群策群力,互相提攜,並共同為謀求台灣成為民主繁榮的新國家而努力。這個共識,在接下來幾年,一直盤旋在大家的腦海中。
1979年12月10日,高雄發生「美麗島事件」。當時黨外人士在高雄舉辦「國際人權日」紀念遊行,卻被國民黨的便衣特務混入製造暴亂。12月13日,警備總部以「涉嫌叛亂」逮捕高雄「美麗島事件」關係人十四名,包括張俊宏、姚嘉文、王拓、陳菊、周平德、蘇秋鎮、呂秀蓮、紀萬生、林義雄、陳忠信、楊青矗、邱奕彬、魏廷朝、張富忠,並通緝施明德,查封《美麗島雜誌》 社台北總社及各地辦事處。12月14日《美麗島雜誌》社發行人黃信介,經立法院萬年立委全體無異議鼓掌通過後,由警備總部予以逮捕。之後,林弘宜、施明德、蔡有全、高俊明亦先後被捕。
美麗島事件發生後,任職於六十多處大學和著名硏究機構的一百三十七名台灣人教授與資深學者,聯名在華盛頓郵報發表聲明,強烈抗議國民黨政府藉口美麗島事件大舉逮補黨外民主、人權運動、民代和教會人士。此事,加速大家團結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學者的渴望,因此12月底,眾多任職於美加地區的台灣人教授與學者,一致提議成立「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籌備活動遂如火如荼地展開。
美麗島事件是台灣民主運動史的一個轉捩點。老一輩的反對運動健將,皆鋃鐺入獄,但為他們辯護的律師團的年輕律師,卻深受他們影響,相繼投身致力於反對運動,成為新一代的反對運動領導人,這批人,後來成為政黨輪替後,台灣政局的領導群。當時的被告人與辯護律師,對照如下:黃信介(陳水扁、鄭慶隆)、施明德(鄭勝助、尤清)、張俊宏(尤清、郭吉仁)、姚嘉文(謝長廷、蘇貞昌)、林義雄(江鵬堅、張政雄)、呂秀蓮(呂傳勝、鄭冠禮)、陳菊(高瑞錚、張火源)、林弘宣(張俊雄、李勝雄)。
台灣反對運動數百年來前撲後繼,秉持著「蕃薯不驚落土爛,只盼枝葉代代湠」的精神,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當台灣島內風雲變色之際,海外的台灣人教授和學者也都希望能貢獻一己之長,團結眾人之力,為海內外的台灣人,及台灣社會和民主改革奉獻力量。於是乎,促成了從創立以來,便對美加及島內台灣人影響深遠的「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成立。
1980年2月16日,首次籌備會議在芝加哥大學國際學舍舉行,共有十六位教授參與,我以外,分別是:張錦哲、張旭成、陳炳杞、黃員成、黃金來、賴義雄、林靜竹、孫錦德、商文義、陳黃義敏、蔡嘉寅、吳得民、伍焜玉、楊勝亮和嚴文亮。會中討論會章和章程的草案,並選我為臨時會長,負責籌備成立大會。會中並決議,教授協會未來應在台灣開會、以硏究所得回饋台灣、服務鄕親。
是年2月28日,林義雄家中發生血案,其母親林遊阿妹、雙胞胎之七歲女兒林亮均、林亭均都遇害身亡,九歲的大女兒林奐均重傷。兇手手段毒辣殘忍,堪稱舉世無比,慘絕人寰。當時林夫人正到新店軍事監獄探視被收押的林義雄,而林宅是處於全天候情治單位的監控駐守,因此多數人認為這是一樁殺雞儆猴的政治蓄意謀殺事件。此事件發生在「二二八事件」後第三十三週年。
當「教授協會籌備會」接到台灣來的電訊後,我立即向「中華民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提出嚴重抗議,並與北美其他台灣人社團,以及美國政府機構聯繫。當時領事館尙未接到台灣來的消息,竟不相信此事件的發生,直到一小時之後,才主動來電向我承認,並對台灣人社團聯絡的效率,感到萬分訝異。
1980年4月24日教授協會正式成立,定名為「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North
America Taiwanese Professors’ Association,簡稱NATPA)」,並向伊利諾州註冊為非營利性財團法人。1983年6月7日,NATPA被美國聯邦政府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認證為非營利性免稅機構。
教授協會一直保持對林宅血案的關切,並持續與獄中及出獄後的林義雄及其家人保持聯繫,也支助他赴美國哈佛大學、日本築波大學及英國劍橋大學深造硏究。
1980年8月9日,「NATPA」在芝加哥大學「明美癌症硏究中心」會議室舉行成立大會,共有來自北美各地區四十多位會員參加。會中正式通過會章和章程,明定教授協會的宗旨有四:(1)提升科學專業知識及其實用;(2)促進國際間台灣教育和文化交流;(3)支助台灣問題的硏究;(4)推廣並維護台灣人的公義和福利;工作目標有三:(1)組織的健全和擴展,包徵求會員、設立分會、調查台灣人技術專才、人力的資源:(2)與其它社團、政府機構的聯繫,包括與在美台灣人團體、美國和其它外國公私機構、社會、文化、教育團體的聯絡和合作;(3)回饋鄕土,包括促進台灣民主化、維護社會公義和人權,並協助或提供建立繁榮的台灣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術。這些決議確立了教授協會的工作宗旨和努力方向。
會中選出四位區域理事和五位一般理事。區域理事分別是東部的張旭成、南部的蔡丁財、西部的張富美,以及中西部的我。一般理事則為黃金來、吳得民、蔡嘉寅、陳炳杞和賴義雄。理事會推選我為首任會長,陳黃義敏負責秘書兼財務。此外,設立硏究、出版、財務和會員四個委員會,會長任期為一年。理事中張富美與張旭成先後於2000年政黨輪替後回台灣從政,張富美曾為僑委會委員長,張旭成曾為民主進步黨僑選立委和國安會副秘書長。
教授協會成立後,便積極介入台灣發展中面臨的問題。當時台灣經濟快速成長,正加速發展輕重工業,引進了核能發電廠,解決用電需求。教授協會與美國華府核能管制委員會及政策發展中心聯繫,赫然發現國民黨政府計劃以十幾億美金,購買在美國境內已被禁止使用的核能設備。教授協會呼籲國民黨當局,在未謹慎評估核能安全及長期對居民與生態的影響前,不應大意發展核電廠,並以中英文說帖,籲請海內外人士,共同關心此議題。另外,教授協會不少核能專家,也參與美國相關機構,協助培訓台灣處理核能事故之人才。
台灣長期為B型肝炎染患率偏高的地區之一。1980年默克沙普藥廠和紐約血液中心計劃在台灣試用其疫苗,因疫苗安全性還沒完全清楚,引起強烈反彈。我直接與曾任職於芝大,身為默克沙普硏究實驗中心負責台灣試驗的希爾曼博士(Dr. Maurioe R. Hilleman)聯絡,討論疫苗的品質和危險性,並搜集相關醫學報告供台灣參考。最後這項安全性未知的疫苗試驗計劃終於被取消,但國民黨政府隨即引入一種還在試驗的法國疫苗。
1981年7月2日到5曰,教授協會配合「台灣同鄕會」舉辦的美東夏令營,舉行年會。從此之後,教授協會經常和美東、美西、美中和美南四大夏令營合辦年會。年會中選舉陳榮耀(東區)、孫錦德(中西區)、李文雄(南區)、和李英偉(西區)為新任區域理事。新理事會選出蔡嘉寅為第二任會長,任期自8月1日開始。理事會同時決議,在伊利諾州成立總部,並聘請我擔任總部執行理事。總部的主要任務為(1)負責對外的聯絡和商談;(2)協助各屆會長的工作;(3)負責對聯邦和州政府提出報告和報稅等公務;(4)執行總部計劃的硏究和支援工作。直到今日,我仍持續為教授協會總部盡心盡力。
Monday, January 1, 1990
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的源起和歷史
作者:廖述宗教授 (1931.3.24 -
2014.7.20)
Labels:
Article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